Blog Cover Image

Inspire you to have New thinking, Walk out your unique Road.

有的時候,你無意間遇到的一些故事,會激發你的靈感,改變你的想法,接下來你會用與之前全然不同的觀念去創造屬於你獨特的故事。

Sign @MinaYu.

[省思時刻] 學校該如何改善,才能吸引到學生?

Posted on

平時,我時不時會突然在日常生活發生的片刻場景,然後開始去往發生背後的深層方面去探索。

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想?為什麼會造成這種事?能夠避免嗎?根源是什麼?

比起單純地看著事情發生,很多時候在當下我就會自己在腦中開始追溯,然後很快的從事發推算到最前端,最深處,有的時候還會腦補一些其他有趣的場景做實驗。

我大部分的社交都是和幾個相同三觀的朋友相處,在工作上的同事也不太會去聊到很深層的三觀差異問題。

前陣子我也比較多時間都在自己開發網站,鮮少有跟人交流的機會,尤其是非同溫層或者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們,最近有機會接觸並交流過後,我發現我們的三觀差非常非常多。

有的時候是因為我自己思想新穎或者都閉鎖省思造成的獨特觀念,有的時候會因為這樣三觀不同的碰撞,我覺得有趣,然後我就會去問我的朋友或者其他人,看看大家對於此事的想法是什麼。


剛好這陣子剛結束長達半年沒日沒夜的網頁開發專案後,有陣子可以休息放鬆,很懶惰沒什麼精力寫長篇文章寫技術教學文,就想說來把這陣子發生的故事記錄下來好了,至少文章不長,也能透過紀錄日常的故事來達到省思一些不同的觀點。

我最近看事情的角度變得和以往很不同,在網頁開發的後掙扎且地獄的兩週,我學到了新的觀念。

注重內部深層的含義,而非表面上的呈現。探索深層根源的原因,而非淺層的因素。

這讓我最近無論是在和人交談,還是在討論問題,甚至是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我都會以這個觀念的角度去看事情。


評鑑會議

這週一,我受到我研究所的指導教授的邀約,作為碩士班的代表之一回到學校接受評鑑委員的評鑑問答 (總共有五個人),時長大約是一小時,我們五個人會在一間很正式的會議室中,面對兩位來自別校的評鑑委員教授,接受關於學校系所的詢問。

本來,我想說這就是很簡單的走路工,穿著正式回到學校,然後隨意的回答問題後,結束順便回學校看老師。

贊助跟麵包盒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當然還有那次交談中帶給我的思想碰撞,也是我沒想過的。


提早到了學校,進到了一個準備室,五個代表陸續抵達,大家睜大眼睛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探測對方,彷彿探測敵情,想知道其他人過得好不好。

經過一輪番閒聊過後,兩位學士代表表現得很有內涵,針對閒聊的話題還算是蠻有自己的見解,比較意外的是其他兩位碩士代表顯得非常的表面或者受到職場的薰陶變得很官腔,而我,仍就顯得格格不入。

時間到了,我們五個進入會議室坐在安排好的位置,兩位教授坐在眼前開始提問。

第一題,你在學校所學對出社會工作有無幫助?

答題選手一,是工作長達10年,然後剛畢業於在職專班的碩士代表,回答的十分官腔又油條,把兩位教授鎮服的五體投地。可是從頭到尾我都聽不太懂他在回什麼,我反而很訝異的是,如果工作10年都是技術人員,講話怎麼可能會這麼油條還有朦朧?但後來推測後,應該不是技術人員,可能是想補充資訊知識所以特地就讀。

我的回答: 第一,我很感謝我在碩士班的期間,跟著指導教授接了很多產學合作的軟體開發專案,除了讓我的程式能力進步,也讓我提早在學校就接觸到實際在公司開發且運行的軟體,了解目前企業都使用甚麼技術跟開發流程,很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且更快進入狀況。第二,由於在學校有嘗試跨系選修,遇到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在團隊討論時,能夠學習以不同角度的觀點去思考,而不是一直秉持著技術角度,這在我工作後對於跨部門的合作更能得心應手。

標準工程師思維,運用列表加上直接扣題回答,不參雜其他褒貶跟官腔說詞,不囉唆。


第二題

第二題就很引人省思了,請問你會建議學校科系怎麼改善課程的安排或者加入什麼元素能夠吸引學生?

這一題我剛開始有回答,我記得是可以加入專案實作的部分,讓學生們知道目前所學可以怎麼運用,真實做出一個軟體成品。

後來又再被詢問一次,可是問問題的含義好像有變,讓我直接回問委員:請問問題是什麼?

這一次我有分享:

在我入學碩士班前,我很確定自己的目的是想要把大學時沒學好的程式能力學好,所以我自願在開學半年前就提早進指導教授的實驗室,開始接專案,一邊努力學習程式,一邊實作專案。畢業前我已經有大量的專案實作經驗,所以畢業後很快就找到第一份工作,直接向社會接軌。

我想學什麼,如果課程沒有,我會主動自己去找學習資源來學,像是現在很多線上課程可以付費學習,或者直接問指導教授,我可以怎麼進入這門知識。

所以無關學校課程怎麼設計….

我承認我有點莽衝了


然後我講話到一半就被評審委員打斷。委員的回覆:

如果每個學生都像你一樣認真那就好了,你不會是我們考慮關注的對象,你會好好的自己把學習搞定。但我們現在講的是General的,大眾的,每個學生的,廣泛的。

學士代表一回答了: 也許可以請已經畢業就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能夠讓還在學的學弟妹們,了解學長姐們畢業後的經驗跟他們現在所學實際上是怎麼被運用在社會上。

這讓我想到,我還在碩士班的時候,慶幸參加到兩場跟Line Chat Bot有關的分享會,這引起了我的興趣,讓我知道我也可以做出這麼有趣的軟體,也讓我決定自己開發的命理軟體服務,最先就選在Line ChatBot上進行服務。

學士代表回答真的很有見解。


個人見解

最後,我想拋出的是我的觀點,也許我的想法是錯的,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教授們有說,因為少子化的關係,造成很多科系跟課程都面臨因為招生不到學生,所以關閉課程節省經費。學校方希望能夠透過改善像是課程的設計或者加入一些什麼誘因,能招生到更多的學生,這樣才會有經費能夠繼續運行學校。

當然學校為了生存為了持續營運,考慮到招生的問題沒什麼不對,但我本人認為這是很表層淺層或看是要不要探索到深層的問題。


我先來說說深層的因素,

學習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學校?

我覺得教育是讓每個人出生後接受一定的知識量,在一個人的腦內建立平均水準的觀念,除此之外輔助每個人去找到他的優點天賦以及他未來想做的事,接著接受相關的專業知識,讓他能有能力去做他未來想做的事,成功之後再回報社會。

假設我今天很確定我就是未來想當醫生,那我就會從第一志願的醫學院開始努力,考不上第一志願就進第二志願的醫學院。

出社會後,我跳脫了學歷高低的框架(我指的是排名靠前的大學或排名靠後的),有可能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是前幾明星大學畢業的,所以一直非常努力進步自己的實力。

但如果說教育風氣還是跟我當時的狀況很相似的話,我覺得可以合理推測,會申請我們學校我的科系的學生,相當於 = 成績還算可以,可是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如果你收到一群未來都不知道想做什麼的學生,那即便你的課程設計的多Fancy,他們也還是只求什麼?能過就好我只是來過過水,圖一個大學學位

圖個大學學位,只是為了未來好找工作,所以就會變成 一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胡亂畢業後,公司招募也會面對一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進公司就只是為了賺錢,為了錢。

但這部分,我也透過和主管的談話後得到了一個有趣的觀念。

老師是一個很神聖的職位,他除了教導學生知識之外,還扮演著解惑的角色,他需要輔佐學生去尋找人生的目標,在學生困惑時解惑。

但我那個年代的老師只告訴我們:把書讀好,考到好的成績,等同於考上好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一帆風順,所以對於當時被霸凌的我,老師根本不太想管這事。

國高中生眼中的唯一目標就是成績讀好,考上好的大學,自然也就成為了那群 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


回過頭來,請問你會建議學校科系怎麼改善課程的安排或者加入什麼元素能夠吸引學生?

如果真的要很深入去解決這個問題,那得追隨到國高中,國高中的老師們要意識到自己除了教課,還要去適時的鼓勵跟挖掘學生的天賦,還有對於當時迷茫的學生給予一些解惑的意見。

能夠讓學生提早去意識到自己想做什麼,那麼在選填自願時,就會很確定自己的目標,填相關的科系。大學系所收到的學生就會是對該科系有興趣的學生,這個時候課程如果再設計的好,就能給予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去學習跟成長,達到真的學習的目的。

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要被解決的可能性很低,除非集體意識領悟,造成革命或社會風氣改變。

還有一個點就是,少子化這個問題點不會被解決,未來應該只會更嚴重。


淺層的切入點呢?

淺層的觀點,就是很表層的學校需要學費來營運,目的就是招生,兩個作法。

第一種是殺出學校科系的獨特道路,我記得某間大學好像就主打這樣的風格,無論是提倡和某個企業的產學合作,或是和國外的工廠談合作培養師徒,還是讓課程變得很生活化偏向實作層面,或重新設計課程。總之,就是設計了自己科系的風格,然後會有些行銷方法去讓受眾了解這間學校改變了教學風格,不同其他大學或科系,慢慢的因應新的教學制度,慢慢改變風評,或者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能有效吸引學生。

第二種,就是很表層的加入很多噱頭,然後先把學生騙進來後,之後就發現那些課程改革只是噱頭,實際上還是一樣。


這個問題,也許沒有辦法好好地解決,我們只有紙上談兵,並沒有去思考還有其他面向的因素。

因為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辦法針對 General去回應,這個 General 之中,可是包含了很多不同背景不同因素的學生群。

我前面有段在描述老師需要很有教育熱忱,但其實還有一個面向的問題就是學生本身,學生想學嗎?學生的態度如何?

也有個問題很想去思考,如果學生都是一些不怎麼想學的人,那在熱忱的老師也會變成只想隨便教教的老師是吧?

最後

嗯,只是一小段談話,也許只是走流程走個形式隨意問問,也許是認真想詢問學生代表這些問題。

也許根本只是我想太多…

但可以從問問題的態度跟來回應答的反應來推測出,大家都沒有想認真解決問題,當然也牽扯到這是個難解的問題。

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想法,當然其中還牽扯到很多不同角度的觀點跟其他不同的因素。

如果很有耐心的看到這邊,或搜尋到這篇文章,不妨有空時也來思考,也許有不同的觀點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