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Cover Image

Inspire you to have New thinking, Walk out your unique Road.

有的時候,你無意間遇到的一些故事,會激發你的靈感,改變你的想法,接下來你會用與之前全然不同的觀念去創造屬於你獨特的故事。

Sign @MinaYu.

[近況更新] 兩年工作經驗的後端工程師技能樹與職涯發展 | 走出獨特的生涯路程與勇敢挑戰 | 一年沒工作

Posted on

來來去去,把文章擱置了幾週,一直反覆思考怎麼下筆這篇文章。赫然發現已經有陣子沒寫文章了,我的文章產出量在近一兩年有明顯的減少。

除了很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之外,可能也是比較少題材可以撰寫,或者是不知道怎麼產出良好的文章。

我不知道該抱著怎麼樣的心情撰寫這篇文章,我把上次基於感性時留下的筆跡抹掉,今天轉為一個相較理性且內心平靜的態度來撰寫這個文章。

到今天為止,我進了新的公司工作已經兩週了,新的公司跟以往待過的公司和工作環境,工作邏輯跟節奏差個十萬八千里,這兩週除了很努力在新人訓練紹之外,額外些許時間是有懷疑或者茫然一些關於職涯發展的疑問。


本來就有想說,等到選定offer後,順利進入公司後,再來撰寫文章分享我這陣子求職跟面試的經驗跟啟發,當然也順便交代一下,我去年整年的動向。


本人背景介紹

我想這陣子已經面試了很多家公司,自我介紹的經歷都很豐富了哈哈,幾乎每家公司跟每一關卡面試都需要做自我介紹,所以一樣在文章開端先介紹一下自己。

我擁有 Python 程式語言後端開發的工作經驗兩年,有資訊管理的碩士及學士學位,從碩士開始就有接案性質的工作經驗,算是畢業前有些實戰經驗。第一份工作在外商新創開發商業智慧相關的產品,第二份工作在傳統硬體廠開發IoT物聯網相關產品。經營自己的個人部落格及去年開發自己的占卜作品。

興趣的話是學習不同的外國語言、軟體開發、經營部落格跟研究命理與占卜。


其實,我很少爬文去了解怎麼樣的公司或者怎麼樣的職涯發展是 一個軟體工程師最佳的發展規劃。

就我目前待過的三家公司 (目前待在第三家公司),每家公司會遇到的技術、文化、經驗都非常的不同。所以其實很難斷定說怎麼樣的職涯發展是正確的,是不會吃虧的。

我都還是建議

  • (這是最重要的) 你要喜歡目前的工作
  • 多嘗試,多挑戰,跳出舒適圈
  • 願意學習跟吸收新知或者不同的環境跟流程

在出社會之前的教育或者說是生活,求學時,都是一定會有個解或者一個社會大眾期望的路途,比方說幼稚園畢業後就是上小學,小學畢業後就是國中,然後高中,再來是大學,考卷裡的問題也都有正確的解答跟幫你預想好的算法。

可是出社會之後,卻發現都變得不一樣了,再也沒有正確的解答,更多的是當下條件跟狀況的最佳或次佳解。也沒有正確的算法,端看每個人不同的處理跟思考方式。

別人的建議,只能是建議,因為你們的生活跟成長完全不同,不會因為照著做,就複製另外一個成功,更多的狀況會是「去嘗試,錯了找方法,然後修正」。

勇敢挑戰跟嘗試,從中去了解,每個人的需求跟生活目標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跟適合她的發展路途,並且在這之中發現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或者缺失的部分,並慢慢調整。

這一路來歷經很多觀念上的糾結、掙扎跟衝擊,直到現在我仍然對我的未來發展感到茫然。我聽過別人跟我說過,「人不管到幾歲都是茫然的」。

沒有人會知道「未來」這個答案,所以就好好的體驗當下所經歷的,選擇自己想要跟喜歡的,並努力朝著自己的理想目標前進。


一年沒工作的Gap

這個決定真的是蠻大膽的,在2020年尾,我接觸了我的人類圖,我和前同事從那時就很密集的在討論跟交流彼此的人類圖資訊,會做這樣的決定,完全是順著自己人類圖上的指示,然後大膽的跟隨指示而走。

我的紫微斗數每年運勢算蠻大起大落的,好的時候就是工作跟愛情都雙收,壞的時候就是兩者一起斬斷,2020年底剛好是進入2021年的前奏,工作跟愛情都雙雙出局,而當時的我是處於非常自我懷疑的狀態,就感覺好像整個人都清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都要重新訂製,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觀念上的大轉折。

總之就是聽到同事的建議後,我決定安排一段時間,好好的把Miri,也就是我的作品占卜機器人重新規劃開發,並開發到一個可以展現的段落,具體時間我當時沒有很詳細定,只是給自己潦草地訂了一個9月要開始找工作的一個時程,就這麼的開始了我這段無工作Gap的旅程。


你說我不怕這麼久的Gap找不到工作嗎? 履歷表上出現了長達一年的失業空窗期,哪個人資會想要?

我只能說,當下的幾個概念說服了我:

  • 我就是想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專注做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專案作品
  • 我常聽聞歐美的朋友會給自己一段時間,離職去做他們想做的事,然後再回來工作 (但我身處在台灣,這麼做確實有風險)

然後就這麼的展開這一年的Gap,中間有很多茫然,但也有很多收穫,比如說我一個人身兼多個角色,然後學習到一個產品的產出是怎麼樣的過程。

  • 會不會我努力了這半年,結果到頭來什麼都沒做出來?浪費了時間?
  • 人資看到我履歷空窗一年,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 我的技術是不是就只停在這,這一年完全沒成長?

好多好多的茫然,常常在閒暇時刻擊潰我,但是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去煩惱它們,更多的時候我都在思考我這週要達成什麼功能,我明天預計要完成什麼功能,我的目標就是在我預計的時間,做出定好的軟體版本。專注,然後努力達成目標。


我本來以為這一年會是完全空窗,畢竟這樣很大膽的直接離職開發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嘗試在一般的行業完全就是NG的行為。

起初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的履歷表總是停在這

後端工程師

2019/11 ~ 2021/3 XX 公司

在幾個獵頭的建議下,再加上我確實在LinkedIn參考了別人的履歷怎麼撰寫,我發現我可以掛上自顧業者,並把過去一年開發自己產品的事寫下來,

這樣履歷就很完美了

後端開發者

2021/03 ~ 2021/09 自顧業者 (Self-employed)

後端工程師

2019/11 ~ 2021/02 XX 公司


對於軟體工程師來說,對於工作內容的呈現,相對自由的多,你參與過什麼專案,只要有相關的經驗,你都能寫出來。

我原本非常擔心我這一年的職涯空窗期,會成為職涯絆腳石,卻沒想到反而幫助了我,多了一項新的挑戰體驗跟新奇的經驗。


下段職場旅行的起點

在還沒疫情前,我本來是預設大約在28-29歲時,去挑戰國外的工作,給自己一個30歲前的大挑戰,沒想到這時候疫情爆發了。

我本來非常的焦慮,因為我一直很想要出國工作,非常害怕自己這輩子沒這個機會,各種命理都嘗試過了。但現在內心卻平靜了不少。

既然沒辦法出國工作,那我就想,這次找工作試試看跨國遠端的工作,疫情期間應該蠻多公司是遠端工作,所以我就想找遠端的工作,應該會相對容易多。


找國外的遠端工作

我這次的要求本來是這樣的:

  • 多國語言環境 (用英文, 或者其他外語交雜)
  • 用 Python 開發 (開發者/工程師/後端工程師,不要資料工程師)
  • 遠端優先,可以考慮移動到該國家,取決於病毒狀況
  • 希望產品是已經發布且在線上跑,或者擁有App或手機端應用程式
  • 屬於IoT物聯網應用或者AI人工智慧領域

找尋工作使用的工具:

  • Glassdoor
  • LinkedIn
  • AngelList
  • MeetJob

我本來就有預想到自己只有兩年工作經驗,應該是沒辦法找到符合我內心要求的工作機會,但至少這次嘗試了。

雖然在當時,內心非常的焦慮不安,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得感謝自己這麼有勇氣去挑戰去做這件事。

前面提到,去國外工作一直都是我的夢想,但雖然想去國外工作,但我發現我卻非常害怕英文面試,害怕自己沒辦法一個人在國外生存,這變成了是我的淺意識的阻礙,當大家都在阻止我實現這個夢想時,我也因為自己的擔憂,跟著一起阻止了自己。

我甚至沒辦法想像自己接受英文面試,想像自己正在做英文面試的過程。我請了一個印度的朋友幫我準備英文面試,大約兩個月,每週一次的時間。請他幫我修改我的履歷。

我的英文履歷大概花了快兩個月的時間改,從最一開始我不懂怎麼精簡我的履歷,共有四頁,一直到我找到一個好的履歷網站,懂得用一些排版,並精簡我的履歷,然後加上自顧業者的經歷,終於形成了正式的履歷,於2021年12月中開始找工作。


剛開始,我還卡在一個逃避不敢面對的陰影中,我害怕找不到符合我腦內完美的工作機會,害怕我的計畫我的夢想都是空想,害怕這個美麗的泡泡被現實的殘酷戳破。

但唯一能跳脫的方法,就是勇敢嘗試,勇敢接受殘酷跟現實,然後想別的辦法去修正。

履歷先扔出去,有中開始需要英文面試再說

我為了找跨國遠端工作,我用了Glassdoor來求職,可是可怕的是,那種感覺就像大海撈針般,所有國家所有不同公司的工作機會都摻雜在一起,我得一個一個點開來仔細看內容。前兩週求職,我幾乎70%的時間都花在搜尋跟看工作機會的內容,30%的時間在思考看著公司的網站跟怎麼寫求職信。

第一週歷經煩悶無聊的工作篩選後,我申請了五家公司,透過Glassdoor送出了四個公司,透過MeetJob送出一間。申請了IoT物聯網能源相關的公司,也申請了德國鋼鐵業公司的工作。

總感覺在Glassdoor上的公司很雜,必須好好特挑選,由於也來自不同的國家,很多不同國家的用語,我第一次遇到得上網了解。

像是看到美國的工作機會,很多都會標注 401(k),那是美國的一個退休福利規定。還有像找德國的工作時會看到類似職位 (F/m/d, f/w/d, m/f/x),標註著,接受男生/女生/跨性別/軍職之類的身份。

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時區不同的問題。

經過六日後,4家公司確定在履歷關卡時就被拒絕了,1家公司進到了與HR的一面,是一個新加波的公司,全英文面試,意外的是面試我的HR是台灣人哈哈,他也是遠端工作。這家公司做的是網頁,然後全遠端跟全英文,同事大部分來自東亞跟東南亞居多,後續有發二面的技術Challendge 給我做,並請我做完提供時間做二面,但很不幸的是,對方之前就提及已經有一個考慮的候選人了,所以我做完技術考試後,就沒下文了。

但確實是一個難忘的經驗,畢竟是我第一次英文面試,我覺得自己表現得還算不錯,我總算是克服了我內心很巨大的恐懼,這全靠我運用了一個後設意識的概念,在書上看到的: 請想著「當結束時,我已經做出所有過去練習的跟準備的」取代「我希望能夠發揮的很好」/「我只希望能好好體驗這次的機會」,在後設意識中,「當結束時,意味著在腦袋裡你已經達到終點了」。

運用這個觀念,在第一次的英文面試雖然緊張,但因為對自己沒有過多過大的期望,反而算蠻順利的講完,意外地想發會的都有發揮完。


接著我轉往AngelList去投遞履歷,但看完一遍,只投了一家公司,我覺得幾乎沒有一個是適合自己現階段能力的缺。當然,那個公司也在履歷關卡時被拒絕了。

我開始意識到,我可以試著先挑戰日本或新加玻的公司,但當時的我已經有點疲憊,畢竟這就很像是大海撈針般辛苦,然後看著許多不符合自己現階段能力的工作機會,再加上投出去的履歷大都是敗下陣,元氣耗損不少。

我得意識到的事

當在台灣時,你的對手很大部分只有台灣人。可是當你在申請國外的工作時,你的對手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人。

你要怎麼去擊敗世界各國的人?


隨著失敗,我開始意識到我的要求太高了,這樣根本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於是我把一些條件拿掉,包括不在乎行業或者不一定要是國外的工作產品不用上線

我仍然秉持著,想要尋找英文的工作環境,不想認輸,不想放棄,如果有機會我想嘗試看看,我想至少挑戰過。

如果找了一陣子沒找到,那就有工作就好,不一定要英文環境。 — 我當時曾經這麼想過。

這個期間雖然也有一些LinkedIn上的獵頭來找我,但為了想要先自己嘗試,某些機會我選擇放棄掉。


獵頭介紹工作

在歷經一開始的大海撈針加上連續失敗後,我開始陸陸續續同意3-4家獵頭的建議,請他們介紹公司給我。

有個獵頭大部分都是介紹跨國新創公司的職缺,有的是介紹國內大型科技公司的職缺,有的是介紹傳產公司的職缺。還有的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約娉」的職缺。

包括我自己,在104開了2天的履歷,可能因為上一家公司待過大公司,所以開始有些大型科技公司發邀請,希望能夠面試看看。

就在短暫的時間內,我接了大概6家公司的面試,每家公司都有2-3面左右的流程要進行。

  • HR 訪談
  • 技術考試
  • Final

我印象深刻,第一週大部分都是HR人資或者獵頭顧問的訪談,幾乎整週都排滿,每天都有面試。第二週則大部分都被發技術考試,像是3題遠端技術考試,40題選擇題問卷,反正就是被烤焦的節奏。

我從一開始懼怕技術考試,到後來也很老神在在了,因為我發現大部分的題目都差不多,都能在時間內寫出答案,無論是第一次遇到的題目,還是以前遇過的,雖然不是最佳解,但至少能夠在時間內寫出答案,已經增加了很多自信心。其中包括線上Coding給面試官看,有兩家公司都要求這樣面試,沒想到在Youtube影片中的故事情節,自己居然真實遇到了,自己就是面試者,好神奇啊!

有被考過當場出一題題目,然後20分鐘內要解出來,但我不是高手,所以我沒辦法在20分鐘內寫出完美的最佳解,只要求自己20分鐘內別追求完美逼死自己,首要的任務還是可以做出來為主。在有限的時間下(專案時程),能讓程式效率跟解法最優化才是重點,但不太可能達到完美就是了。

接著第三週,大部分都是過了技術考題,然後三面,有的是二面,因為技術考題要先做完,才會面試。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一家新創公司面試,從頭到尾三個小時都在聽面試官問很多艱難的題目定人,然後一一陸續解釋,那場面試真的是身心俱疲。

但我真的覺得,面試很重要,尤其是要去公司看環境,因為一個公司的環境能夠看得出來他們愛不愛惜員工跟你以後來這工作會不會待得愉快。

一樣天天面試,然後甚至面試排到了隔週二,面試面到後來我整個人就像元氣被抽光,已經很不想面了,不想再自我介紹了。


因緣際會下的offer

透過獵頭介紹工作真的很方便,不用自己在一家一家的去找,一家一家去看內容,獵頭都會幫忙看履歷,然後看公司的狀況跟內容,完全不用去處理跟公司的去跟回。

但大部分獵頭介紹的職缺跟原先我最開始最想要挑戰「工作能使用到英文交談」的理想差很遠。

中間,我為了還是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嘗試挑戰看看有沒有全英文工作環境的公司,我打開了104,快速的勾選外商資訊,找到了一家外商資訊公司的後端工程師職缺,各方面條件都很符合自己目前的狀態,我就秉持著自己的理想,主動投遞了該公司的職缺,然後再把104的履歷關起來。

投遞過後,沒有馬上收到消息,我還在獵頭介紹的公司面試中水深火熱,不知不覺的某天我突然接到2通未接來電,我直覺拿了電話去網路上找,居然是我主動投遞的外商資訊公司打電話過來,於是我立刻回電過去,然後讓人資先做簡單的電話訪談,接著約隔週一要約全英文面試。

雖然說是主動投遞的公司,但當下可能內心被另外一間獵頭介紹的公司吸引,所以在面試這家公司前,並沒有太多緊張的情緒,更多的是很希望趕緊面完XDD

也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我很順利地用全英文的溝通,通過了長達三小時的面試,被團隊的管理者認可,推薦給美國團隊的管理者做二面。也很感謝台灣團隊的管理者在二面之前約了一小時的時間特地跟我講注意事項。

請你輕鬆地做自己就好,表現出你在一面時那樣最貼近自己個性的樣子

二面明顯比一面緊張許多,因為開始有得失心了,一面前我還沒想過自己喜歡這家公司,結果一面後的整個氣氛我很喜歡,到了二面我更是有得失心更是緊張更是害怕。

我幾乎忘了後設意識的概念,我的內心只想著: 「我要把我準備的東西都呈現出來且呈現的完美」。二面我表現的不是很好,我為此懊惱,因為我準備很多內容,但對方並沒有詢問這些我準備的問題,結束後我開始更強烈的得失心,覺得自己會失敗,怎麼感覺做的不是很好。

我很擔憂,真的。

很失落的心情,一直告訴自己,都過去了,沒關係的,要是這次都沒中任何offer,那就趁過年時休息一下吧~


隔天,在和別的公司面試時,我餘光喵到了有人打電話給我,那個號碼化成灰我都認得,就是這家公司的電話,我巴不得馬上接起來哈哈。

結束和別的公司的面試後,我馬上回電給人資,他先恭喜我完成了整個流程,並安撫我說應該是會上的,不要擔心。

然後週一,我就拿到了offer。我並沒有等待接下來的面試都面完,而是開心發瘋似的,馬上回簽offer給對方。

一但確定這就是我要的,我就會立刻熱忱的衝刺。

是說,好像每次獵頭介紹的公司,我到最後都沒去,最後都還是去了我自己找的公司哈哈。


技術 vs 軟實力

進來公司工作兩週後,我還是針對技術or其他能力的議題感到茫然。

這次面試許多家公司的經驗,給我很大的震撼教育,首先在挑戰跨國工作時,我看到了很多需要多國外語溝通能力的專案管理人職缺,這讓我想到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後來進來的主管狠狠地以我比較喜歡外語,對程式沒熱忱為理由辭退我。以及在學習外語跟寫程式的路途中,我一直很矛盾,常常在打架,我很喜歡學外語,但我也不是不喜歡寫程式,常常覺得我的本業就是寫程式,學外語是否只當興趣就好?

但現在眼前就是擺著這類型的工作,但由於我先前常被人家的話影響,三心二意的沒學好,所以不敢挑戰。但這讓我堅信我的決定是對的,我不應該因為人家的不支持而放棄,如果我覺得學外語是我要的,那我就專心的學。


再來是在面試多家公司後,我發現一個蠻嚴重的問題,就是我的技術能力,好像在許多擁有同樣經驗的工程師中,算是弱的。

不知不覺我也有了兩年的工作經驗,從第一家公司開始,我從原本是前端比較熟,開始往後端去鑽研,在求職第一份工作時,誤打誤撞轉成了後端工程師,然後就一直在思考除了Python以外,我是不是要學Java? 我曾有許多次機會都碰到要學Java的狀況,但通常都只學了一點點,就遇到要不就離職,不然就是專案停掉的窘境。

後端工程師會有很多機會會遇到部署跟顧伺服器的部分,DevOps或者說QA測試工程師的方向,我也都有考慮過,但這就好像冥冥之中,當我要踏入時,就是會遇到不小心離職或者專案被停掉的窘境,很像在暗示自己,這個技能樹不屬於自己。

換到第二家公司後,我開始把後端的技能樹點深,在歷經更多實作經驗跟努力讀書的成果後,我慢慢開始看得懂資料結構演算法了,我也開始會實作Easy甚至是某些Medium的資料結構與演算法題目。然後我開始學習設計模式,並把這些概念運用在公司的專案上。

同時間,還主動挑戰了IoT物聯網設備串接的程式設計以及資料庫欄位設計,接著在離職前夕,我主動要求挑戰Multi-threadAsync

我覺得後端的技能樹很深非常深,真的要鑽研的很深需要花超大量時間,我感覺自己即便很努力的學習,但就好像跟其他工程師相比,就是少了一點什麼。好像他們能鑽研得比較深,但好像我就沒有辦法鑽研的比較細節或基礎原理。

目前經歷過這段時間瘋狂面試後,我發現自己的計算機概論資訊網路Python一些很底層的用法多執行緒併行設計非常的弱。

雖然有打算在今年都寫成任務,然後排進自己的生活開始慢慢k書,但目前進公司第二週的狀況來看,我短時間內(2個月內),可能沒有太多機會可以把這些自己的弱項科目排程進來讀,更多的時間需要先花在學習工作的事物上。


我的技術能力算落,因為我在讀大學資管系時幾乎是沒在讀書,所以那些基礎理論很多我都不懂,就算碩士班回去繼續念,我學到的大部分也是怎麼用工具搞出專案,大學那塊原理基礎扎時的人,再往後工程師的職涯發展中,技術的部分便會發揮得十分吃香。

那我呢?

技術拼不過別人,我有什麼優勢?即便後天很努力的在拼了,但也是拼不過一開始就很認真在學寫程式的人,拼不過大學就認真學習的人。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十分的茫然,到底屬於我的角色是什麼?屬於我的人生道路又是什麼?我變得跟其他一般的軟體工程師不同,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跟他人一樣,還是去選擇嘗試看看另批另外一條不一定會成功的道路呢?

我能在會議中協調需求,當主持會議的人,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以及不是這麼強的技術能力,夠熱忱自己做出屬於自己的作品或說產品,但在把技術鑽研到最深的能力,完全是缺失的。

在這次的面試中,我意識到這個很大的問題點,到現在我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這似乎攸關乎我的未來,五年後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然後我再回推自己現在應該要專注在哪個方面的發展。

問題是,我發現每隔幾年我的想法就會改變,似乎目前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我想成為什麼角色的定義存在,但我知道目前我想的做事是什麼。


也許這陣子我還是會很茫然,然後繼續我的職場旅行記故事,這次旅行到了哪個公司,就好好的學習跟經歷這一切,學想學的事情,做想做的事情。

生命會為你找到答案,也許那些讓你覺得自己不適合, 自己哪邊弱的環境或事物,本身就不是適合自己的人事物吧?


最後還是老話一句,跳脫社會價值認定的人生

  • 做自己喜歡且想做的事
  • 勇敢挑戰跟冒險
  • 願意學習跟體驗新經驗跟新知識

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獨特的道路。

我的旅程還持續的在進行中…